Featured image of post 向上月报-闲扯篇-202303

向上月报-闲扯篇-202303

开足马力,日新月异。

封面图


公园城市风,9月的新川之心公园。转载自小红书:631167941

本月对相关新闻关注不够,本不想写,博友催更,憋了一个闲扯篇,闲扯下超高层住宅。


对摩天大楼的认知觉醒

本月转发了条楼盘维权微博,有意思的是,明明转发的是维权,而一个朋友却私信我:

“维权楼盘挺不错的”,这两个词放一句里,我是愣了好久。

详聊了解他目前在深圳,住的50多超高层住宅。准备年底回成都或重庆定居,倾向小高层,过程中讲了很多对摩天大楼的排斥与控诉。

坦白讲我多少是有些高楼崇拜,希望城市中有少量摩天写字楼,点缀点文明的痕迹,但不宜太多。少量商业地标凸显文明,住宅配套融于自然。
如果生活的城市所有建筑都融于自然,有些无趣,得有几个标致性的超高层,但绝不希望是超高层住宅。借用阮一峰老师的话来说,摩天大楼是反人类的

高层住宅在易灾、消耗、碳排、老化、保值上的各类问题已经有遍认知传播,相了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前中规划院李晓江院长的文章:引导住宅建筑合理的高度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城市长期健康发展的思考
还有这篇以色列Isaac Meir教授的这篇文章

自从各类禁高楼令、低密宣传后,城市规划方面的认知开始觉醒,除了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已经逐步开始走向低密。

而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说,易灾、消耗、碳排、老化、保值等更多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除保值问题以外,其它作为个人并想不关注,这也包括我。这准备讲讲在居住体验上的一些经历和想法。

  • 居住体验

小时候生长于农村的院落,每家每户都是“独栋”。但由于老年间农村环境卫生不好,居住体验上很差。长大后辗转各大城市,尤其在沪深港入住四五十层的住宅,一直被高层的视野吸引,从未怀念过农村的居住体验。
但在享受视野的过程中,也没有察觉生活已经渐渐变化,逐渐失去了更多。

17年,被领导也是老大哥,邀请到他“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中心城区别墅中作客几天。体验非常好,院里随时有随树叶摇晃的阳光,汽鸣声微弱也不再刺耳,还有友善相近的社区邻居,出入也变得惬意随性,这应该才是生活所在!

还特意带看了保留很久的残留燕子窝,不过提到近几年没有燕子来筑巢时,有些落寞。
“燕子窝”,在我脑子里已是古早、童趣、快要消失的词汇了。

很肯定,当配套、卫生条件不成问题后,“一户建”就是我心中的完美住宅。

同年出差武汉,传说中有65层的住宅,没有机会体验到。
不过去体验了大学同学50多层的住宅,当天晚上有风,心理一直觉得整栋楼都在随风摆动,那种似有似无的摆动完全无法入睡。根本别讲什么生活体验了,对我来说是生存体验。更别说那些需要多住几天、几年才能发现的问题。

在那之后,我把在城市中,重新找回“一户建”的体验作为目标。但囊中羞涩财力有限,最终只够了一个下叠。虽对比起来,体验还原度不到50%,但也确实再不想住回超高层了。与邻里、空间、自然以及说不出安全感比起来,曾经着迷的高层视野变得很没有吸引力。

人作为高等动物,不管再贫困,享受是天性。“同为高等动物的猫”,即使在流浪也要享受。

后来武汉的朋友也将他50多层的住宅出手置换了。

20年,我又把在成都的爸妈,从24/27层住宅置换了出来,换了套7层小高层小区。虽然仍然是板楼,比叠拼体验又差了很多,但1年下来爸妈的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好了很多。

对他们来说,“邻居”这个词,不再只指住在旁边的某个人,而是再次指相邻相知的那户人。我认为他们和周围重新建立起了更亲近一些的链接。下楼,也不再是个需要思考的事。

人不管再社恐,归根到底,是社群动物。

  • 资产老化

超高层住宅未来可能面临“修又修不好,拆又拆不起”的局面。

李院长对此形容为“高层住宅将会是我国未来最沉重的社会负担,而且可能是无解的负担”,也有详细解释为什么拆不起、修不好。

关于高层的修复难题,不知道有没有朋友经历过老旧老高层住宅更换电梯的事,当然这只是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高层住宅的老化折损速度是比较快的。以信贷风控视角来看,如果去办抵押贷款,超过20年的住宅就已经被风险所厌恶,这还是宏观保楼市、银行顶楼市的情况下。
但最难解的是,很多老化是不可逆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老化,而做不了什么。就像生老病死一样,再多钱也不可逆转。
本来折损的就快、修复只能修皮毛且还贵,甚至无法到寿终正寝的那一天:拆迁按3倍的扩建才有利润来算,33层住宅拆后需建100层才有经济可行性。

在国内完全一户建是不现实的,但超高层住宅应该是要被BAN的。目前80米以上的住宅需要审批,也就是26层左右。相关的规范倡导17层以下,相信是综合了国情和未来的规范,我也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这个高度之下应该做到可持续可更新的。

对于城市来说超高层住代表着可持续问题、不宜居问题。而对于个体来说,除了居住生活体验以外,不可逆的老化、高昂贵的后期维护成本,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之前是不想聊这个话题,因为会在事理和立场上有不少的“论战”:我们的住宅确实多都高于17层,甚至片区性高密板块也不少,包括我自己也还持有这些板块的房产,这是属于难听的话题。事实上对些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但传播度并不高,其实也是因为我们都被绑架了,多多少少,不愿意显性这个问题。

与博友聊摩天大楼的过程中,不仅城市规划和行业的认知已经觉醒,我们买方市场也在觉醒了。

过程中还聊到的布鲁塞尔化:Brusselization,指在现代城市发展而不考虑环境的行为,名字来源于布鲁塞尔这座城市曾经随意的发展和重建造成的城市风格怪异混乱。

  • 新加坡的参考

21年,原团队的朋友搬到了新加坡,过年的时见面聊了几句,介绍了下新坡加的住宅。

网上对于新加坡的住宅分类的介绍很多,比如这篇,略长看起来乏味。

用朋友的话简述,就一点,新加坡作少地国家,很早就把住宅视为“国家资产”在看看待
目前有82%住在“组屋”中,这些组屋由政府部门HDB开发管理,低价出售给符合要求的本地人。注意不仅只管开发,更多是“管理”,那些复杂的分类、交易、维护规则,一条一条的读非常生涩,都像是以主人和管家的身份,维护好这些国家资产,不能任由折损,变成贫民窟。

可以认为,新方政府最大的物业公司,也是资产共有者(态度上),提供了最严苛的管理水平,珍视其资产。

甚至不仅组屋,即便是私人开发房产的,也有“共管式公寓” - EC。关键就是“共管”,让政府能参与到住宅这个“国家资产”的管理维护过程中。

当然,去金融化也是政策管理的带来的好处。

情况不同方案肯定不同,目前很难做到类似的“共管”。不过对我个人启示,若只能选择高层住宅,那可以选一个好的物业公司来维护这些资产,虽比不上HDB这种国家层面的物管,但肯定会有好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立在HDB部门大厅。

新加坡的组屋,加上补贴后,一般是在20-30万新币,100~150万人民币,够不到半套最近较火的笋盘。

至于日本应该也有些参考价值的,但了解不多。听说为了拆楼发明了各种新奇的吃楼机
不过我一直认为越怕什么就越补什么。这么花的拆楼技术背后,可能是严峻的老化问题。


区域建设热度

这个月比较忙,具体建设信息的关注有些掉队,看了下总体各区域3月的增量项目的建设热度。

热度是个人定义的,仅供参考:是用当月备案成功的项目投资数量,加上开工许可数量。

一区四园的高新,拔得头筹倒是预期之内。
但双流和龙泉能有如此多的增量,确实除高天外的产业双雄。双流打开看了下,由高新代建的生物城贡献了可观的数量,但双流自身的能力仍然非常强。
天新和成华跟在后面,其它见上图。


人口回川

去年四川人口净流入24.2万,是多年来首次逆转,考虑到死亡率,去年实际人口净增2万。

收入预期下降,尤其是服务业和科技行业的收入预期下降,回川会是持续的趋势。

而成都人口增加7.6万。多数博主认为偏少,成都人口年统计一直偏低:七普之前以为是1800-1900万人口,七普后发现已是2100万了。

个人判断成都未来5年,会有二次人口增长高峰。除预期下降后的回川人口,更多的来自边缘城市的涌入:全局人口收缩,配套基建跟着人口走,效益最优化是自然选择,会挤压边缘城市的人口在持续向中心城市集中。
咨询了人口地理学的朋友,也得到肯定的回复(Population Geography,完全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方向)。

若你没生活在区域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带上家人向中心城市靠拢,可能是未来人口下降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土拍回暖

土拍回暖,这些消息()传播度已经很广了,不赘述了。

非要再找一些信息量,个人觉得。

  • 近几年稳健保守风格的万科,开始报名
    “要么环境变了,要么万科变了”
  • 竞争激烈,高新南新川32家企业摇号
    用博友的话,“3%,看开发商摇号比我摇号还紧张”。
  • 是代持还是串串,两家开发商摇中后,分别与其它开发商合作
    “没想到,去年还在平台兜底,今年居然有开发商当串串,帮忙摇号。摇到就转手”。

分享张博友分享的搞怪图,内涵那谁的手气。


友好州省:德国巴伐利亚州

我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以视频连线方式签署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协议

介绍一下,巴伐利亚州的特产是:西门子、宝马、奥迪、英飞凌、阿迪达斯、安联保险等。

西门子在高新西区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国智造基地项目",这个月已经开建了,记得总投资是不低于60亿还是80亿。

另外这个月高新南区的新川兰园,露面了。 兰花是新方的国花。传闻未来可能接待新方总理,多方确认后,这个信息还高度不保真。


汽车产业冲刺:自产自销

这条信息连起来看就很有意思,消费市场和制造产业一起培育,自己的市场养自己的产业,听起来稳。

然后统计了下,近期和汽车相关的项目建设,主要是配套上,头部终端车企还没实质落地,传闻有极氪生产线。


其它

  • 三石换房日记
    博主三石以止水个人向的换房日记,目前已写了11篇。 观点和判断的基础,是是基于有效真实的信息,而非情绪的的信息。博主的实地信息,没有一句“起飞”的情绪,值得一看。

  • 万华出川,胜算几何(上)
    老朱聊万华,值得一看。 “这是我看过最真实际没有被充值的文字” — zhoukm

  • 挺可惜的一块地

  • 专家风味的建筑奖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我认为好的建筑会提供一个环境,它在那里,但它又不在那里。就像所有意义重大的事物一样,它们既是前景又是背景,而我一向对前景不太感兴趣。建筑可以对我们的仪式和日常生活进行强化、支撑和帮助,我最喜欢也是最享受的生活体验是让平常的东西变得特别,而不是让特别的事物成为所有。”

  • 大众风味的建筑奖BUILDING OF THE YEAR EDITIONS:2023
    MAD获奖了


来不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