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对天新多些耐心,给主城多些信心

对天新多些耐心,给主城多些信心

本来想续写天府东翼交通-万安篇的,但万安的交通有太多可谈可写的。先简单穿插个天新话题。

先编个故事

一家人6个兄弟,5个成年大哥和1个未成年小弟。
有一天小弟说要把门前这块地好好发展一下,自己立业也是强大家族,5个大哥也支持。
刚起步,肯定要从大家家里搬点东西起撑起。搬的过程呢,各家内部多少有点情绪小摩擦。
但小的自己能干,从外地甚至外国招来一堆的投资建设,间接还反补了5个大哥,情绪摩擦也就自然消散。

如果往回看10年,高新和主城的关系也类似:高新不仅代管了武候双流的地,当时一些企业产业也搬给到高新,比如四川电视台、金牛会展。

很快高新就得到了认可。天新其实也在走同样一个路子,但当前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不满的声音似乎更多更刺耳呢?

水平有限,以下为人个视角的一个信息汇总和判断了,欢迎就事实错误进行猛怼~


高新奇迹

高新开始也确实在搬主城的东西,最开始搬的是软件行业/企业。

记得当时给各类企业开出的条件很优厚,办公场地免费、水电补贴、免税返税。 吸引了很多小型企业搬,以至于软件园D区一开始汇集了一堆游戏打金工作室 - 是的没写错,现在的国际城南,一开始多是靠着这些连老大哥都看不起的企业一点一点喂起来的。

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有多Low,成都的游戏产业,今天有天美有王者荣耀。但真是当年一堆杂草丛生的“作坊”企业中培育出来的产业。当年成都的游戏产业开始在冒出有一些名头,得到facebook的关注还专门组团到成都交流,但落地之后才发现成都游戏产业当时是那么的“草根”,以至于没有开展有效的交流。
高新一点一点把这些搬来的’草根’做大了

高新厉害在于创建增量,尤其是招商引资,用今天话来说,建圈强链更适合。当时环境确实好一些,但更多是高新人那几年的专注与努力。

腾讯、阿里、蚂蚁、字节这些国内顶级互联网一个个把西部基地设在了成都高新区。西区也猛的华为、Intel、富士康以及当时还闹的沸沸扬扬的格芯。曾经的辉煌就不多说了,这里也只讲一些大家常听到的公司,还有很多行业相关的头部企业不一一点名了。

把这些企业的西部基地钉在成都,即便现在重庆兄弟伙还觉得眼红。腾讯未来中心一定不要黄呀!

如果想感受一下当年的劲头,可以搜一下“郑莉追火车”,回顾下当年是如何从戈壁手上拿下马士基的。

这些增量是老大哥自己下场,都不一定能谈下来的。既不是从主城里搬的,也不是主城区主动让出来的。

总之,没搬家里太多东西就迅速立业,也给集体都带来了增量,也很快就被接纳了,5+1。

当年除了部分弯酸,民间整体氛围还是好很多:
和新加坡谈合作的时候,向上论坛同一是一幅高兴劲头,中新被定给重庆后,不管老城新城的朋友,也是同一惋惜与愤慨的声音。

这期间,高新区最高光的时候,就是登上了科技部高新园区第三名,当年身后踩着一堆恐怖的对手。

17年的高光奇迹,背后是苏州、深圳、武汉一众高手。

对比现在高新排名已经回落到第7了,其中有部分反超的对手,可能未来成都也看不见他们尾巴了。

17年排到第三本以为只是故事的开始,踌躇满志的一座城,没想到那就是巅峰了。

‘本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 可能是这世上最惋惜的事之一。

高新的滑落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以后再写,乐见看到高新管委会最劲又来干劲了。

现在回望高新滑落的这几年,整个成都除了住宅炒得更厉害,外立面更好看了。对于这座城市大家感受变化大吗?


天新摩擦

首先口角上摩擦多,一方面也因为现在社交媒体更发达了,更多的声音能发出来了。

但另一方面,天新的规划太宏伟了,要从几个老大哥家里搬的东西太多了。

经常看交大的微博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时不时会出现某某院整体搬兴隆搬天东。对于新区建设,当然是可喜可贺的。 但对于主城区呢,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企业减少、就业减少、税源减少、人口减少….

比如最近又要搬一个伊藤,换你是主城居民,你高兴吗? 换你是主城某区领导,多少还是不开心吧。

刚刚说了,高新也是这么一路走来。但这个故事在天新身上,唯一的不同就是天新的规划盘子太大了,要搬的东西太多。

外部环境没有那么好了,几年下来多是搬家,从外面搞的增量不多,而且这些增量里面还有很多是老大哥主动“让”出来的,可不是高新马士基那样的拼下来的。

所以不仅社交平台,连今年成华区某代表说"回归主城,不会再搬",也能感觉到从民间到官方,多多少少有点情绪积累。搬走的民生与政绩,如果说这是主城对新城投资的话,那主城区还暂时没有看到投资新区有回报的预期,天新确实应该给到主城一些投资信心,也应该去追追火车,做一些让老大哥们都佩服掉下下巴的事,而不止只盯着碗里的。

这点上每个人的感受与判判都不同,个人还是觉得多给天府新区一点时间和耐心,让子弹飞一会。
个人也是很期待天府东翼一线(尤其是兴隆湖科学城)。至于为什么,那是因为目前这座城都在阴影之下,下面详说。


共创增量

共同的命题-创造增量,共同的挑战-危大于机

之前喜欢说招商引资,现在喜欢说建圈强链,链主链属一堆的新概念,挺好的,更强调产业、就业与人口。

如果往回看十多年,成都比较明显增量产业主题,应该还是南区的信息技术、西区的电子制造和经开区的汽车城(水平有限,没有做完全的考证),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口、消费等等城市衍生资源。互联网、苹果、汽车等等这些概念名词也在过去十年反复讨论。

但看未来,似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新概念,都在阴影之下

交流过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个人非常关注天府东翼的发展,这条产业带的落地质量,可能会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的上限

这条带,可能是这座城的未来产业商业明珠之首,但却都在隔壁的阴影之下。

金融城-金融中心; 新川-中新创新产业园/科学城; 前湾-法务区; 天东-CBD; 兴隆湖-科学城(主体) 一个区域对应一个概念,挺好的。 但一细看呢。

  • 成都金融质量总量,都是优于隔壁的,但西南金融中心的牵头地位,花落隔壁
  • 中新合作,也不用再说了,花落隔壁
  • 法务主题,隔壁高院地位更高,而且也在利用这层地位敲打,比如成渝金融法院的事。
  • 天东CBD,相比天西密密麻麻的住宅,天东建设层面务实一些,进度和建成度像个CBD,但受限整体环境。
  • 西部科学城,这本来是成都自己搞出来的概念,现在自顶向下的要求,活生生也被隔壁分去。

每个新的主题,都有阴影笼罩。不想引战成渝民间火药桶,奈何事实指向性太强。

天府东翼不高质量落地,真不知道那些天天吼着起飞的房产板块,能飞多远,有多少泡沫。不知道新老城之前会不会有更多不和谐的声音以及同质化竞争。

说到天新房产的塔尖,应该是麓湖和天西了。但假设当发展停滞,卸掉滤镜之后麓湖那些奇奇怪怪的高层建筑真的好看吗?天西密密麻麻住宅有入驻人口支撑吗?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郑莉追火车的故事。高新区也躺了好多年了,但乐见最近这两货终于动起来了,前路更难,但不躺着就有希望。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看大神操作就行了,更多关注些城市增量,少讨论些同质化竞争的拉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