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 2022成都地铁流量数据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 2022成都地铁流量数据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年关已过,这么多年度数据里,最先关注的还是交通相关的,对交通多少有些执念吧。

看了下成都地铁运量数据有些意思,尤其是和去年对比:疫情加发展带来了些的结构性变化

水平有限,抛砖引玉,有一些浅显的结论,深度的结论还分析不出来出来。数据也会放在后面,看大家有没有更好视角和结论。

分析不出哪个版块要起飞,如果关注这个的朋友估计要失望了,可以自己拿数据分析,哈哈。


标志性痕迹

先看整体流量走势:

首先看到的,应该还是第37周左右的的超级缺口,也算是时代伤疤的一个缩影。
相信不少朋友也会知道那段时间比较惨,但可能没有具体的概念,我一开始也是。
当把图画出来,尤其3D热力图的那道疤痕,多少有点震撼 — 13条线集体哑火,隔绝一切。
最开始联想到的是奎尔萨拉斯那道 死亡之痕 。都是“疫",一个地理上的,一个是时空上的。

下半年的一个大缺口和3-4个小缺口,趋势大致如此。流量明细图可以描述的,文字不再描述。


数据图片都保持了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放大看

分享最近看到一句特别有想像和能量的话: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2023再出发。

同比情况

如果与去年比运量,即便抛除掉真空阶段,其它时间段的表现也相较一般。

13条线左右依次排开,越红运量越大,越蓝运量小。两张图分别是2022与2021,相信不用说,也能看到右边2022。

除了标志性的缺口以外,对比相对正常的时间,整体运量也有下降。

考虑到去年的表现也不算好,那今年就更为可惜了。


结构变化

这种分析,就常见的分析就是各条线的流量增长。但考虑到今年是下降,后面的结构性分析,以流量占比为主。既每条线流量占总运量之比,类似手机品牌的市占率。

比如,无论总量如何降低,1号线流量一直占总运量的15%左右。而其它线的占比,开始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

一开始是想用折现图,看一线各线路动量占比走势。

最秩序的方式,是大家按着自己的占比慢慢发展,培育期的线路慢慢向上。整体平行,偶有交织,如图一。

但2022年一二梯的占比线交叉非常频繁,“整个晋西北,乱成一锅粥”。

到这第一想法是,各线路肯定已有结构性变化,比如2号线明显在向下。但具体是多少,还需要再下钻量化。

比例变化率的量化,我开始选择了热力图,但直观感觉不强,不过到是把2/3/7在占比下降5/6/9/18上升的变化抓出来了:

红色代表市占率衰减,绿色代表市占率增加

下一步加上2021年数据,对比两年间年首末月份,看两年间的绝对变化 :选2021年较早月份,与今年最近月份。
但考虑到2021和2022都有YQ,那就再加个条件:选择无疫情情况下最早和最近的月份,定位到如下时间段:

最后结果就很明显了:

2/3/7号线"市占率"大幅度下降,都超过1%,其中2号线-1.88%

5/6/8/9/18号线"市占率"明显上升,6号线最高+1.29%

啰嗦下,这里是线路运量占总运量比例,类似手机品牌的“市占率”。每个百分点,都是占全局绝对比例变化。并不会因为之前某个线基数低,稍微张一点比例就很夸张。这里是全局的,每条线都平等看待。个人判断超过1%的占比变化已是非常可观。

数据到这,证明确实是有结构性变化了,但一直在想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这块因为没有更多的数据支撑,只能靠猜想的。非交通行业,对板块了解也没涉及全城,信息和知识有限。只能抛砖引玉,我猜测:

  • 2号线是少有的完全成熟饱和线,出血般下降可能原因:
    1. 新线会持续分流已饱和的老线
    2. 站点设计有些不合理,如"恰好"绕过龙泉最大聚集地-大面,又如未深入郫县。
    3. 工作通勤性质较低,疫情下工作是刚需求,游玩出行能少则少(后面的分析也会论证这个点
  • 7号线降低,猜测作为有综合换成性质的线路,其非上班需求,也被弱化了
  • 5/6号线作南面重要上班线路,同上面,疫情之下 上班>游玩 。其中6号线作为超长线路,其还有40%的站点还在培育期,未来还能继续增长。
  • 18号线作为城市商务运转(机场)重要线路,也是受影响相对较小。
  • 9号线很有意思,猜测9号线的增长韧性,是因为前期的线路设计,是低估了城南横向交通的需求
    包括老报告说"数据展示城南是完全的南北向交通"。但这有个蛋鸡问题,因为我们目前南边只有南北向地铁,看地铁数据肯定全都是南北向,会忽略了换成和迂回,尤其是自行车和公交的迂回很难统计。而9号是首条城南横向交通。
  • 3/8的变化,我对相关区域我了解的不多了,没有思路。看大家看法了。

数据上有些信心,但结论猜测上,抛砖引玉,欢迎更专业的意见。

最后概括的话,以选择的样本来说,现阶段比例变化很大,已经是结构性变化。排名影响相对较小。从样本准确性来说,个人觉得明年大运会前后,将更有比较的价值,那时候应该是真的恢复正常了。


打工人主线

再来看看各条线的出行日分析:

1号线上班通勤角色更重,工作日运量占比明显更多,而7号线则是七边型战士,工作日与休息日都很繁忙。

2/3号线则是休息日运量占比更高,妥妥的日常出行线。也算是印证了上面2号线工作通勤属性较低的猜测。

打开上面几条线的一周运量占比,能看得更清楚,1号线休息日与工作日差距巨大。7号线最接近正七边形。

1号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都是天选打工人线。

1/5/6在南边的主要功能,还是服务工作通勤,也因此基本都是站点密集的慢线。这导致这三条地铁很慢,如果你坐过5号或6号线的话,会感觉到"便秘"。

从规划上来看,16号线若以快线规划设计的话,应该能大幅度缓解龟速通勤的问题。

16号线确定为快线(29号目前不是),不过目前据说16号线加站声音较大,搞不好最后又变成一条慢线,一起便秘。

从合理性上讲,还是希望16以快线的设计与6号线搭配,更有利于城市发展。但从沿线居民视角,那确实也得解决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培育期的线

1-7号线,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是主力运力担当了。

而8/9/10/17/18以及蓉2号线,还处于培育期,蓉2可能有点特殊。

今年的情况也类似,短期内应该没有可以冲进第一方阵的潜力线路,8/9号线开始离其它线拉开距离,但离主力线路还很远。

另外培育期的线路里,18号线是个小强。是所有线路里免疫能力最强的一条线,受疫情回落比例小。作为机场专用线,是有基础的刚性需求的需要他承载。

-17.5%,是个优质株,反应相对小一些。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本来还想做一些趣味分析,比如下面这种K线图(量化职业毛病,原谅原谅),总体来说,咱们地铁是跑过大盘了的,但振幅太大。
创 或者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图,如下面(大家猜吧)

有一个有趣的分析,发现全国主要城市地铁流量,与另一个时序数据融合后,居然是一个衍生品价格时序的前向指标。

连续匹配了13个点位匹配,都在疫情期间是一个问题。

也是我昨天说有些有意思的事,本来想写的,问了下同学,另一份数据是非公开数据,不能披露。

挺忙加上不能用自己电脑只能平板,顺手工具用不了,对其它区域理解少,就像订阅了全成都信息,但也只能消化天府东翼信息,其它分析先不玩了。

轨道交通给成都这座城市来带的变化有目共睹,刚好辅助了这座城市的黄金十年。

2023-2025期间,也要喜迎四期新线路了,最先来的应该是19号线二期。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Per Aspera Ad Astra.


附录

线路流量数据

可以在这里 下载数据

文章中数据来自公开渠道的开放数据,有朋友需要的话,后面按月分享吧。

地铁规划202107高清图

下载原图 ,可以缩小到非常细节

成都地铁色卡

Line Color(点击既复制)
01   #222A8C  
02   #EB5A35  
03   #D5006A  
04   #00AA58  
05   #A23E92  
06   #BE7331  
07   #6DC6D6  
08   #A6C214  
09   #F1AD17  
10   #0050A3  
l7   #87E0AA  
18   #006268  
蓉2   #7F9F3A